中新網太原12月27日電 (胡健)800年前,一艘滿載外銷貨物的宋代商船在航行至西沙華光礁時不幸觸礁沉沒。數百年來,它歷經浪擊沙掩,委身海底。上世紀90年代末,它作為中國西沙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船被考古學家打撈出水。27日,這艘沉船出水的254件文物在山西博物院展出。
  “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”由山西博物院和海南省博物館共同主辦,展品多以瓷器為主,並通過大量場景、模型等輔助形式以及水下考古裝備的展示,向公眾講述了神秘的南海和水下考古知識。“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,考古工作已墓葬為主,出土文物也帶著厚重而深沉的歷史感。此次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向內陸民眾展示了數百年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,再現了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往來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榮場景。”海南省博物館館長丘剛說。
  海南於20世紀80年代末建省,是中國最年輕的省份,也是中國最大的海洋省,在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海裡蘊藏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資源。1998年底至1999年初,海南省在西沙群島的北礁及華光礁、銀嶼等地完成了水下文物的調查與試掘工作,共發現13處古代遺存,年代涵蓋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。2007年至2008年,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進行搶救性挖掘,出水文物近萬件,陶、瓷器占絕大部分,產地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。
  據丘剛介紹,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是中國水下考古由近海向遠海的重要邁進,對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,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。“宋代時期,中國進入大航海時代,南海海域商船雲集。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延伸到非洲東海岸和地中海,與中國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已達50餘個。”
  南海是中國大陸瀕臨的最大陸緣海,海上航線縱橫交錯,被譽為“世界第三黃金水道”。據專家估計,南海埋藏著近2000艘沉船,這對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而言任重而道遠。“自1987年水下考古引入中國以來,中國國家文物局先後派人赴美國、日本等國學習水下考古知識。目前,中國有資格從事水下考古工作的人員有約50人,考核項目包括潛水、水下測繪等,因此從業人員還相對較少。”丘剛說。(完)  (原標題:八百年前南宋古沉船百餘件出水文物展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pdeoazriqo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